
中华药酒文化,源远流长。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,有医源于酒之说。繁体“狒”字从“酉”,医者酒也。距今有着近2000 年的《黄帝内经》就有“汤液醪醴论”说:“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,以为备耳,邪气时至,服之万全。“所谓汤液即今之汤药煎剂,而”醪醴“就是药酒。药酒是传统中药八大剂型之一,有意识的把酒与药结合在一起,形成药酒,相传为医祖扁鹊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创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盛赞药酒曰“天之美禄也”。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,认识到酒性热,有温通血脉、宣散药力、温暖肠胃、祛散风寒、振奋阳气等作用。用酒制药,酒借药势,药借酒功,两者配伍同用,相得益彰。药酒当属传统中成药制剂中非常完美的剂型,这正是药酒历经千年而不减其魅力的缘由所在。
-
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(3)——南北朝
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,总结前人以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,在《本草集经注》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:“凡渍药酒,皆须细切,生绢袋盛之,乃入酒密封,随寒暑日数,视其浓烈,便可取出,不必待至酒尽也。滓可暴燥微捣,更渍饮之,亦可散服。”查看详情2018-08-09 -
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(4)——唐宋
唐宋时期,药酒的临床使用已经较为广泛,复方药酒方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,并产生了较多配伍合理、制法严密的药酒方。同时,药酒作为补酒较为盛行,药酒的养生保健作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。查看详情2018-08-09 -
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(5)——元明清
羌族的枸杞酒、地黄酒;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、羊羔酒……国内外名酒荟萃繁华都城北京,成为了元代养生药酒的特色。在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《饮膳正要》一书中,也收载了许多养生药酒方。另有一些民间自酿自饮的酒,如正月的椒柏酒,端午的菖蒲酒,中秋桂花酒,重阳的菊花酒,都成为人们常用的传统节令酒类。查看详情2018-08-09 -
药酒与宫廷养生
明代和清代的药酒,除了用于治病外,最大的特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较为盛行,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发达。查看详情2018-07-19 -
《本草纲目》中的药酒
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《本草纲目》一书中,对酒的医学功能论之颇详。如“行药势,杀百邪,恶毒气,通血脉,厚肠胃,润皮肤,散湿气,消忧发怒,宣言畅意”,“少饮则和血行气,壮神御寒,消谴助兴”。查看详情2018-07-19 -
远古时期的药酒
远古时期的药酒大多数是把药物添加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 酵的,而不像后来常用的浸渍法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期的 酒保存不易,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,药物成分尚未溶解充分, 酒就变质了。查看详情2016-11-11